/  行政办公系统  /  财务办公系统  /  社交媒体:

专题学习 | 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下)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8-12-21      点击人次:3074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2月14日和17日,《人民日报》分别以《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和《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下)》为题,刊发了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希望全体会员认真学习这两篇加深理解改革开放40年辉煌历程、经验启示的文章。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大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

  (一)1978—2018。
  40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大时代的转折中书写了雄浑的乐章,也在亿万人的生活里积淀下深沉的记忆。
  北京,三里屯“时光博物馆”。人们冒着寒风排上三四个小时的长队等待参观,甚至专程从海南北上、从异国归乡,只为与过去的生活再次相遇,穿越记忆的隧道、拥抱曾经的梦想。
  老照相馆里拍一张立等可取的照片,旧客厅里寻找“新三件”的身影,看看小卖部里那些带着岁月印记的“时尚食品”,听听卡式录音带里的胡同叫卖和怀旧金曲……宛如一架时光机,人们重温沧桑巨变的40年,发现时代前行的轨迹。
  “改革开放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生在改革年代何其幸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一家的幸福生活”“城市因它焕然一新,国家因它文明富强”……“时光博物馆”的留言墙上,观众写下一个时代的共鸣。
  历史长河中,4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近14亿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段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而无数中国人向着未来充满激情的进发,也如涓滴入海汇聚成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今天,我们审视改革开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最该致敬的,也是人。
 
  (二)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人们常因时间而感怀,不仅因为时光是忠实的见证者,更因它是伟大的书写者。
  1983年,花好几个月工资买了辆自行车;1989年,为买电冰箱几乎用掉所有积蓄;1995年,全家存款是3万元;2007年,搬进了94平方米的商品房;2018年,购买了一辆总价23万元的小汽车……
  山东青岛的马连发一家,1978年开始记账。从当年36元的月工资,到如今6649元的月退休金,从柴米油盐到自行车、小汽车,大小收支几乎一笔不落,留下了40年时代记忆。
  从一家人的账本到千家万户的冷暖,40年时光变换,改革开放的指针划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间的征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为亿万人民带去改变。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个体在大历史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从粮票、布票承载一个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琳琅满目的展品、“双十一”18.82亿件快递,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改革开放的果实。被称为“联想之父”的柳传志感慨:40年前不管你怎么努力做梦,也绝对梦想不到40年后的中国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咱们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上任伊始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用了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新时代的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背后,“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起点。
  “中国共产党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中国的发展始终将民生问题摆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专注于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的发展,激发人的力量,尊重人的价值,40年后,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人用改革开放书写的壮丽时代乐章,最感天动地的,是十几亿“人”的命运交响。谈起改革,一位多次参与党的改革决议起草工作的学者伸出三个指头:“我一辈子搞改革,说来说去三句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
 
  (三)“时光有我,中国有我”。改革开放如同一声惊雷,汇聚起改变中国的力量,催生亿万中国人民大踏步追上时代的激情,“我们憋着一肚子劲,要打翻身仗的劲,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一个“万物生辉”的时代迎面而来。
  改革开放,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红手印,实施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自此,从广袤的乡村到忙碌的城镇,改革成为时代主题,开放成为时代潮流,条条框框被打破,新的规则、新的事物纷纷涌现。恢复高考,给多少渴望知识的年轻人带来希望;允许雇工,点燃了多少“个体户”的创业梦想;引进外资,让多少打工下海的弄潮儿累积了财富……无数人的命运柳暗花明,无数人的梦想破土而出,中国人用勤劳与智慧完成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精彩叙事,打开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空间。
  改革开放,让好日子梦想成真。人们的工作从只能去“单位”到可以选“外企民企创业”,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住房从“狭窄蜗居”到“现代社区”,出行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共享”,生活用品从“三大件”到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指尖轻触即可网购,更不必说乘坐高铁出行、轻松出国旅游。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2.8倍,就业人员翻了一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短缺到结构性过剩、从贫困到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亿万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40年。
  改革开放,让机会无限拓展。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调动起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使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民企创业到国企改革,从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自贸区遍地开花,从经济转型开启“创时代”到“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摸着石头过河,迎着朝霞追赶,整个中国都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在这样的时代进程中,国家的前行成就着个人的梦想,个人的脚步开掘着机遇的疆界,最终激荡起震撼人心的复兴气象。今天,练摊、万元户、下海等词汇已进入历史,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名词不断涌现,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四)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长远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更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之一振、为之一新。
  当年,回城的下乡知青在路边摆摊出售“大碗茶”,内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农民把人民日报文章剪下来贴到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农副产品去赶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个体户年广九炒卖的“傻子瓜子”受到市场追捧,生意快速扩张。1981年9月,年氏父子从雇用4个帮手开始,短短两年内便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720万元、用工140人的私营企业。“傻子”当上了老板,争议也从芜湖一路到了北京。
  时与势不断把人们推到一个个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不打破旧的桎梏怎么“杀出一条血路来”?不解放思想怎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犹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犹记《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如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为加快改革开放廓清了思想迷雾;犹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出京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以宣示深化改革的壮志雄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
  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回望40年改革开放历程,解放思想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4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被唤醒被激活的过程。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改革开放之初,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改革召唤。40年过去,中国改革的玫瑰园已是百花争艳。催动万千花树的,正是人民的精神伟力。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个站在长城上的中国年轻人,标题叫做“中国的新面孔”。通过这种符号化的封面,杂志提醒读者,一个有着崭新面孔的中国,正出现在世界面前。这一年,一部《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风行全国,让很多爱美的中国姑娘,用红色连衣裙扮靓了大街小巷。也是这一年,联想、海尔等日后享有盛名的公司,陆续诞生。
  改革开放,让这片土地上的人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他们的表情逐渐生动、活力开始涌现、力量竞相迸发。他们勇做改革弄潮儿,在摸爬滚打中驱动着国企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滚滚车轮;他们甘当城市发展的“脚手架”,以辛勤的汗水搭建城市的天际线;他们献身科技创新,用无数个日夜的科研攻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守护乡村,用勤劳的汗水浇灌了丰收的大地;他们深耕文化沃土,用音乐、绘画、舞蹈、摄影,向世界讲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故事……无数个改革群体,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不断前行,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足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得出结论: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如果说这一切都缘于改革开放,那么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任何成功都绝非偶然。改革开放何以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根本就在于它推动了人的解放,唤起了人的觉醒。40年来,从风起小岗村到春雷动浦江,从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计,正是由于激活了人民的精神伟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一次次跨越,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之城”,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国人民永不止息的改革求索,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火炬。
  改革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深启示着每一个奋斗者: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40年不懈奋进,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滚石上山、艰苦奋斗,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代发展沉淀升华、历久弥新,成为亿万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时代气质。
 
  (五)在时间面前,人类的想象力总是存在着边界。一组数字的对比,让改革开放“光阴的故事”更富吸引力——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5%左右。
  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人民币;今天,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是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国家。
  1978年,中国老百姓每赚100元钱,要拿出60元左右购买食品;今天,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29.3%,人们将收入的大头用来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
  1978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贫穷是大多数中国人共同面对的敌人;今天,中等收入群体已达3亿多人,巨大的消费潜力正转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1978年,中国的民用汽车拥有量仅为135.84万辆,“私家车”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今天,汽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私人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8亿辆。
  ……
 
  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40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拥抱现代化,激发出令人难以预想的向上动力和发展活力,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可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中国发展的密码在哪里?时至今日,这依然是很多国外观察者苦苦求索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谁能解释中国经济,谁就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曾提出中国发展“冲击—回应”模式的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去世前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提法,他说,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他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很可能不是“冲击—回应”的结果,而是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那就是激发人的力量。因为人,才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1982年,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进入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和“凯达姐妹”们登门探望当年创办蛇口工业区的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摘下帽子,向她们深深鞠了一躬。
  无数郑艳萍和“凯达姐妹”们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值得我们脱帽致敬!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坚韧的付出,闯出人生的新天地,也推动社会大踏步向前。被誉为民企“不倒翁”、商界“常青树”的鲁冠球,创业之初只有4000元、6个人,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带领着企业一步步从田野走向世界。如日之升,“个体户”出现,“企业家”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千帆竞发……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原来的方寸之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尝试换一种活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过去几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用中国梦点燃奋斗的激情,为人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从简政放权的便利到民生改善的托底,从创新创业的激励到法律制度的保障,亿万人民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加宽广,奋斗成功的渠道更加通畅。
  “上海最高的楼里,有我的名字”。在浦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632米高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上海中心用一面长60米、琉璃材质的荣誉墙,镌刻下8年建设周期中4000多名建设者的名字。新时代属于奋斗者,成千上万的改革者、创业者、实干者,正以孜孜不倦的探索、锐意革新的行动,推动中国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六)“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凝聚成发展的共识。1980年,浙江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被打破,一大批“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报酬,不必再担忧因财产而造成麻烦。致富光荣,迅速成为一条人们认可的理念。
  对个人利益的保障,突出体现在明确产权并保护产权。重新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迅速认识到,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迈过“姓社姓资”的争论、“姓公姓私”的迷茫,国有企业改革大踏步向前迈进,三资企业、外资企业纷纷设立,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公私分明、改革确权,充分运用法治保护个人权益、调处矛盾纠纷,极大调动了个人积极性,以每个人的奋斗推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奋斗。
  只有少数人富起来,当然也不是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执政党一以贯之、念兹在兹的政策基点;走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亿万中国人的现实追求。
  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动员起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山河破碎、举国悲恸。仅仅三年多时间,从八方救援到对口援建,灾区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整洁美丽现代的新家园巍然挺立,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令国外观察家感叹“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这样做”。中国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彰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天地可鉴!
  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矢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也不能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特别是过去6年多,脱贫攻坚的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统计显示,2012年到2017年农村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减贫137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改革开放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有外国媒体评价,“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改革开放擘画的历史长卷里,最大受益者是亿万人民。承认个人利益,尊重个人利益,保护个人利益,发展个人利益。从历史中来,向着未来去,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利益”命题,找到了一把启动“腾飞引擎”的钥匙。
 
  (七)有人说,离开了人,一切发展都将失去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全面打开了人的自由发展空间,赋予了个体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维度,从而拓展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变革。
  犹记1984年,55位厂长《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登上《福建日报》,成就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段佳话。3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企业家回信提到此事,强调“各级政府正在加快转变职能、大力简政放权,目的之一就是让市场更好发力,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这是又一次重要的‘松绑’放权,也是企业家更好发挥智慧力量的历史新机遇”。
  40年改革开放,为人的自由流动架设起一座座“立交桥”。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累计已有2.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无数人通过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走入大学的知识殿堂,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今年,285万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比上年多出47万人。调查显示,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只能迎回1人;现在,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人才向上、人才回流,正因改革开放时代是重视人才的时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富有活力的热土。在这里,无论是辞职下海还是打工创业,人的价值越来越被尊重,人的潜能日益得到释放,人的未来蕴藏着无限可能。
  40年改革开放,为“体制内”工作者重新定义了价值。今天坐在写字楼里的央企员工很难想象,改革开放之初,国有企业“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在重庆,某钢铁企业使用的一套设备还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能耗极大;只要改进一下动力系统,两年的能耗节约就能收回相关投资。1986年,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此后,从注重利润、改善经营,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到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职工的创造力和实干潜力被激活,不断为中国经济巨厦添砖加瓦。
  40年改革开放,为“企业家精神”打造了开阔的生长平台。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肯定民营经济在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刘永好与新希望,任正非与华为,马云与阿里巴巴,马化腾与腾讯,李书福与吉利……以改革开放为宏阔背景,不胜枚举的成功故事震撼心灵,激励着年轻人朝着梦想勇敢进发。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万家;去年亚洲新增的18家独角兽公司,中国就占据了15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位外国记者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眼里中国40年的变迁,那就是“选择”。改革开放,给无数人带来选择的机会,可以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丰富的人生、拥抱更美好的未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亿万中国人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8年10月,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从今天到未来,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必将进一步打开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成长空间、发展空间、精神空间、梦想空间。
 
  (八)“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1981年,受到改革春风感染的词作家陈晓光,一挥而就写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感受。
  岁月不老,初心不变。今天,我们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回望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正是要为每个人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历史新起点上,这是一个政党充满自信的宣示和承诺,也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携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近14亿人的激情、梦想和奋斗点亮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为中国锻造新的辉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天地宽,改革四十正青春。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2月14日和17日,《人民日报》分别以《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和《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下)》为题,刊发了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希望全体会员认真学习这两篇加深理解改革开放40年辉煌历程、经验启示的文章。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大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决心。

  (一)1978—2018。
  40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大时代的转折中书写了雄浑的乐章,也在亿万人的生活里积淀下深沉的记忆。
  北京,三里屯“时光博物馆”。人们冒着寒风排上三四个小时的长队等待参观,甚至专程从海南北上、从异国归乡,只为与过去的生活再次相遇,穿越记忆的隧道、拥抱曾经的梦想。
  老照相馆里拍一张立等可取的照片,旧客厅里寻找“新三件”的身影,看看小卖部里那些带着岁月印记的“时尚食品”,听听卡式录音带里的胡同叫卖和怀旧金曲……宛如一架时光机,人们重温沧桑巨变的40年,发现时代前行的轨迹。
  “改革开放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生在改革年代何其幸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一家的幸福生活”“城市因它焕然一新,国家因它文明富强”……“时光博物馆”的留言墙上,观众写下一个时代的共鸣。
  历史长河中,4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近14亿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段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而无数中国人向着未来充满激情的进发,也如涓滴入海汇聚成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今天,我们审视改革开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最该致敬的,也是人。
 
  (二)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人们常因时间而感怀,不仅因为时光是忠实的见证者,更因它是伟大的书写者。
  1983年,花好几个月工资买了辆自行车;1989年,为买电冰箱几乎用掉所有积蓄;1995年,全家存款是3万元;2007年,搬进了94平方米的商品房;2018年,购买了一辆总价23万元的小汽车……
  山东青岛的马连发一家,1978年开始记账。从当年36元的月工资,到如今6649元的月退休金,从柴米油盐到自行车、小汽车,大小收支几乎一笔不落,留下了40年时代记忆。
  从一家人的账本到千家万户的冷暖,40年时光变换,改革开放的指针划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间的征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为亿万人民带去改变。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个体在大历史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从粮票、布票承载一个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琳琅满目的展品、“双十一”18.82亿件快递,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改革开放的果实。被称为“联想之父”的柳传志感慨:40年前不管你怎么努力做梦,也绝对梦想不到40年后的中国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咱们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上任伊始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用了10个“更”字来描述人民的期盼。“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新时代的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背后,“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起点。
  “中国共产党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中国的发展始终将民生问题摆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专注于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的发展,激发人的力量,尊重人的价值,40年后,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人用改革开放书写的壮丽时代乐章,最感天动地的,是十几亿“人”的命运交响。谈起改革,一位多次参与党的改革决议起草工作的学者伸出三个指头:“我一辈子搞改革,说来说去三句话: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
 
  (三)“时光有我,中国有我”。改革开放如同一声惊雷,汇聚起改变中国的力量,催生亿万中国人民大踏步追上时代的激情,“我们憋着一肚子劲,要打翻身仗的劲,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一个“万物生辉”的时代迎面而来。
  改革开放,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坚定地按下红手印,实施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自此,从广袤的乡村到忙碌的城镇,改革成为时代主题,开放成为时代潮流,条条框框被打破,新的规则、新的事物纷纷涌现。恢复高考,给多少渴望知识的年轻人带来希望;允许雇工,点燃了多少“个体户”的创业梦想;引进外资,让多少打工下海的弄潮儿累积了财富……无数人的命运柳暗花明,无数人的梦想破土而出,中国人用勤劳与智慧完成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精彩叙事,打开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空间。
  改革开放,让好日子梦想成真。人们的工作从只能去“单位”到可以选“外企民企创业”,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住房从“狭窄蜗居”到“现代社区”,出行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共享”,生活用品从“三大件”到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指尖轻触即可网购,更不必说乘坐高铁出行、轻松出国旅游。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2.8倍,就业人员翻了一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从短缺到结构性过剩、从贫困到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亿万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40年。
  改革开放,让机会无限拓展。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调动起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使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民企创业到国企改革,从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自贸区遍地开花,从经济转型开启“创时代”到“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摸着石头过河,迎着朝霞追赶,整个中国都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在这样的时代进程中,国家的前行成就着个人的梦想,个人的脚步开掘着机遇的疆界,最终激荡起震撼人心的复兴气象。今天,练摊、万元户、下海等词汇已进入历史,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名词不断涌现,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四)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长远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更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之一振、为之一新。
  当年,回城的下乡知青在路边摆摊出售“大碗茶”,内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农民把人民日报文章剪下来贴到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农副产品去赶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个体户年广九炒卖的“傻子瓜子”受到市场追捧,生意快速扩张。1981年9月,年氏父子从雇用4个帮手开始,短短两年内便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720万元、用工140人的私营企业。“傻子”当上了老板,争议也从芜湖一路到了北京。
  时与势不断把人们推到一个个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不打破旧的桎梏怎么“杀出一条血路来”?不解放思想怎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犹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犹记《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如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为加快改革开放廓清了思想迷雾;犹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出京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以宣示深化改革的壮志雄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
  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回望40年改革开放历程,解放思想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4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被唤醒被激活的过程。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改革开放之初,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改革召唤。40年过去,中国改革的玫瑰园已是百花争艳。催动万千花树的,正是人民的精神伟力。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个站在长城上的中国年轻人,标题叫做“中国的新面孔”。通过这种符号化的封面,杂志提醒读者,一个有着崭新面孔的中国,正出现在世界面前。这一年,一部《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风行全国,让很多爱美的中国姑娘,用红色连衣裙扮靓了大街小巷。也是这一年,联想、海尔等日后享有盛名的公司,陆续诞生。
  改革开放,让这片土地上的人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他们的表情逐渐生动、活力开始涌现、力量竞相迸发。他们勇做改革弄潮儿,在摸爬滚打中驱动着国企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滚滚车轮;他们甘当城市发展的“脚手架”,以辛勤的汗水搭建城市的天际线;他们献身科技创新,用无数个日夜的科研攻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守护乡村,用勤劳的汗水浇灌了丰收的大地;他们深耕文化沃土,用音乐、绘画、舞蹈、摄影,向世界讲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故事……无数个改革群体,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不断前行,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足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得出结论: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如果说这一切都缘于改革开放,那么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任何成功都绝非偶然。改革开放何以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根本就在于它推动了人的解放,唤起了人的觉醒。40年来,从风起小岗村到春雷动浦江,从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计,正是由于激活了人民的精神伟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一次次跨越,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之城”,引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国人民永不止息的改革求索,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火炬。
  改革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深启示着每一个奋斗者: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40年不懈奋进,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滚石上山、艰苦奋斗,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代发展沉淀升华、历久弥新,成为亿万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时代气质。
 
  (五)在时间面前,人类的想象力总是存在着边界。一组数字的对比,让改革开放“光阴的故事”更富吸引力——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5%左右。
  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人民币;今天,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是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国家。
  1978年,中国老百姓每赚100元钱,要拿出60元左右购买食品;今天,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29.3%,人们将收入的大头用来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
  1978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贫穷是大多数中国人共同面对的敌人;今天,中等收入群体已达3亿多人,巨大的消费潜力正转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1978年,中国的民用汽车拥有量仅为135.84万辆,“私家车”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今天,汽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私人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8亿辆。
  ……
 
  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40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拥抱现代化,激发出令人难以预想的向上动力和发展活力,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可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中国发展的密码在哪里?时至今日,这依然是很多国外观察者苦苦求索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谁能解释中国经济,谁就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曾提出中国发展“冲击—回应”模式的著名学者费正清,在去世前否定了自己的这一提法,他说,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他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很可能不是“冲击—回应”的结果,而是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力量之源,那就是激发人的力量。因为人,才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1982年,郑艳萍等几百名年轻姑娘,进入深圳最早的港商独资企业凯达玩具厂,成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我要向你们鞠躬!”2007年,郑艳萍和“凯达姐妹”们登门探望当年创办蛇口工业区的袁庚,这位90岁的老人摘下帽子,向她们深深鞠了一躬。
  无数郑艳萍和“凯达姐妹”们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值得我们脱帽致敬!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坚韧的付出,闯出人生的新天地,也推动社会大踏步向前。被誉为民企“不倒翁”、商界“常青树”的鲁冠球,创业之初只有4000元、6个人,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带领着企业一步步从田野走向世界。如日之升,“个体户”出现,“企业家”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千帆竞发……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原来的方寸之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尝试换一种活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过去几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用中国梦点燃奋斗的激情,为人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从简政放权的便利到民生改善的托底,从创新创业的激励到法律制度的保障,亿万人民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加宽广,奋斗成功的渠道更加通畅。
  “上海最高的楼里,有我的名字”。在浦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中心,632米高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上海中心用一面长60米、琉璃材质的荣誉墙,镌刻下8年建设周期中4000多名建设者的名字。新时代属于奋斗者,成千上万的改革者、创业者、实干者,正以孜孜不倦的探索、锐意革新的行动,推动中国现代化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六)“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凝聚成发展的共识。1980年,浙江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态被打破,一大批“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报酬,不必再担忧因财产而造成麻烦。致富光荣,迅速成为一条人们认可的理念。
  对个人利益的保障,突出体现在明确产权并保护产权。重新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迅速认识到,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迈过“姓社姓资”的争论、“姓公姓私”的迷茫,国有企业改革大踏步向前迈进,三资企业、外资企业纷纷设立,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公私分明、改革确权,充分运用法治保护个人权益、调处矛盾纠纷,极大调动了个人积极性,以每个人的奋斗推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奋斗。
  只有少数人富起来,当然也不是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执政党一以贯之、念兹在兹的政策基点;走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亿万中国人的现实追求。
  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动员起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山河破碎、举国悲恸。仅仅三年多时间,从八方救援到对口援建,灾区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整洁美丽现代的新家园巍然挺立,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令国外观察家感叹“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这样做”。中国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彰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天地可鉴!
  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矢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也不能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特别是过去6年多,脱贫攻坚的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统计显示,2012年到2017年农村累计减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接近70%,年均减贫137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改革开放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有外国媒体评价,“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改革开放擘画的历史长卷里,最大受益者是亿万人民。承认个人利益,尊重个人利益,保护个人利益,发展个人利益。从历史中来,向着未来去,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利益”命题,找到了一把启动“腾飞引擎”的钥匙。
 
  (七)有人说,离开了人,一切发展都将失去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全面打开了人的自由发展空间,赋予了个体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维度,从而拓展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变革。
  犹记1984年,55位厂长《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登上《福建日报》,成就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段佳话。3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企业家回信提到此事,强调“各级政府正在加快转变职能、大力简政放权,目的之一就是让市场更好发力,让企业创新创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这是又一次重要的‘松绑’放权,也是企业家更好发挥智慧力量的历史新机遇”。
  40年改革开放,为人的自由流动架设起一座座“立交桥”。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累计已有2.28亿人报名参加高考。无数人通过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走入大学的知识殿堂,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今年,285万人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比上年多出47万人。调查显示,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只能迎回1人;现在,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人才向上、人才回流,正因改革开放时代是重视人才的时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富有活力的热土。在这里,无论是辞职下海还是打工创业,人的价值越来越被尊重,人的潜能日益得到释放,人的未来蕴藏着无限可能。
  40年改革开放,为“体制内”工作者重新定义了价值。今天坐在写字楼里的央企员工很难想象,改革开放之初,国有企业“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在重庆,某钢铁企业使用的一套设备还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能耗极大;只要改进一下动力系统,两年的能耗节约就能收回相关投资。1986年,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此后,从注重利润、改善经营,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再到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职工的创造力和实干潜力被激活,不断为中国经济巨厦添砖加瓦。
  40年改革开放,为“企业家精神”打造了开阔的生长平台。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肯定民营经济在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刘永好与新希望,任正非与华为,马云与阿里巴巴,马化腾与腾讯,李书福与吉利……以改革开放为宏阔背景,不胜枚举的成功故事震撼心灵,激励着年轻人朝着梦想勇敢进发。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万家;去年亚洲新增的18家独角兽公司,中国就占据了15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位外国记者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眼里中国40年的变迁,那就是“选择”。改革开放,给无数人带来选择的机会,可以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成就更丰富的人生、拥抱更美好的未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亿万中国人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2018年10月,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从今天到未来,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必将进一步打开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成长空间、发展空间、精神空间、梦想空间。
 
  (八)“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1981年,受到改革春风感染的词作家陈晓光,一挥而就写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感受。
  岁月不老,初心不变。今天,我们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回望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正是要为每个人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历史新起点上,这是一个政党充满自信的宣示和承诺,也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携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近14亿人的激情、梦想和奋斗点亮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为中国锻造新的辉煌,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天地宽,改革四十正青春。
 


☆ ☆ ☆   推荐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