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办公系统  /  财务办公系统  /  社交媒体: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环境保护与发展服务 > 环境与资源保护 > 项目动态

植树节 | 花城村的绿美蝶变记

 文章来源:广东狮子会      发布日期:2025-03-12      点击人次:562



今天是第47个中国植树节。近期,广东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造林活动,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北部的花山镇花城村也不例外。

早在上个月的25日,花山镇的镇、村干部及群众就已经在花城村种下了2025年的第一批新苗。绿化美化,正成为花城村里的新民俗。

这个名字里自带绿意的乡村,如今处处生机盎然:15里宫粉紫荆长廊如粉色云霞蜿蜒村道,红色文化公园村民漫步其间,零碳光伏板在民居屋顶泛着微光,绿美小菜园里蔬果飘香,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狮子峡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项目雏形初现。

98年前,红四师在此成立,铸就革命丰碑;如今,花城村赓续红四师精神,开创出一条全民共建绿美乡村之路。


图片
紫荆绿廊大道

一个新目标 打开村民心房


花城村的故事,始于一场破局之战。

作为原花县县城旧址,这里坐拥14.9平方公里生态腹地,西接城区、东邻白云机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然而,“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困境曾长期困扰村庄:98年前红四师在此播撒的革命火种逐渐蒙尘,青山绿水生态价值未被激活,村道破旧、农房斑驳、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花都区委组织部派驻花城村驻村干部马国需回忆:“村民常说‘我们村有故事,但故事锁在巷子里;有风景,但风景藏在深山里’。”

图片
改造前的花城村

转机始于2024年的春天。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下,联合省林业局、广东狮子会等14支先锋队前往花城村开展植树活动,一场绿美蝶变就此拉开序幕。

“花城村兼具‘三花’美名,绿美本底好,红色底蕴深,完全可以发力打造为‘岭南绿美第一村’。”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崔建军在植树活动上的一席话,点燃了花城村沉寂已久的激情。

有了发展目标,花山镇便开始组建专家顾问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中共广东党史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农科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加入,为“岭南绿美第一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随后,花山镇与广东乡村振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专家顾问团指导下,制定了《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岭南绿美第一村”发展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以人居环境整治重塑生态基底,以红绿融合激活文化基因,以全民共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规划的深入推进,“岭南绿美第一村”成了花城村的“热点”。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怀疑,到一点点发现村庄变美了,慢慢转变思路打开心房,愿意跟着镇村干部们去一点点发掘美,创造美,共同扮靓花城村,建设“岭南绿美第一村”。

三个新做法 绿美成为新民俗


花城村的蝶变密码,藏在“三个一”创新机制中。

一支主力军——区、镇、村协调联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村镇干部带领村民改造庭院、参加绿美建设。“最难的是改变观念,重点是要多从村民角度考虑问题。”马国需记得,在小菜园项目推进时,一位老太太不舍地里的木瓜,花山镇副镇长徐耀华便与施工队商量,等木瓜收成后再施工,老太太一听连忙拍掌叫好说:“这样好!这样好呀!”

一套奖励制——将绿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量化成“美丽存折”。花城村每季度组织“绿美庭院”评比,发放奖金、证书,进一步掀起植绿爱绿热潮。同时结合积分制等方式,将“岭南绿美第一村” 建设工作与村民经济收入挂钩,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个文化IP——萌态可掬的“蓝莓宝宝”化身绿美使者。这个以花城村特色蓝莓产业为灵感设计的卡通形象,手里时而拿着木棉花、时而拿着另一特色产业的鱼苗,出现在花城村的各个文化墙上。“孩子们指着‘蓝莓宝宝’说花城村亮点,比干部喊破嗓子宣传都管用!”邝维煜小学老师笑道。

图片
花城村特色IP——“蓝莓宝宝”

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更添亮色。通过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省委社会工作部、花山镇、花城村分头发动各类企业家、乡贤等,通过捐资捐物、无偿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等方式,助力绿美花城生态建设,累计收到各类捐款达300万。

为表彰纪念为花城村绿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乡贤等社会各界人士,花城村干部群众还主动要求在“乡贤林” 立石刻名。

图片
全员共建的乡贤林里,黄花风铃木已盛开 

最让村民自豪的是全村零碳光伏项目,40户民居安装的中式风格光伏板,既保留岭南建筑风貌,又实现村集体、光伏企业、村民三方增收。“以前嫌光伏板丑的邻居,现在天天追着问什么时候轮到他家安装!”村民王伯看着屋顶上的光伏板,满脸笑意。

自“岭南绿美第一村”的建设启动以来,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协调联动,共同推进19个大项任务及46个子任务,改造全村道路、农房风貌,绘制五大主题文化墙,建设15里紫荆绿廊,打造绿美庭院、小菜园、小水塘等绿美元素,推进污水管网改造、三线下地工程等。

图片
绿美小菜园

绿树、繁花、瓜果蔬菜等绿美元素的点缀让花城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花城村,在拥有了漂亮颜值和有趣灵魂之后,继而成为了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平行于城市的特色价值空间。

多个新价值 全民共建共享


“我们花城村可是红四师名副其实的诞生地!我们现在按照红绿融合的思路,做好绿美元素,搞好基础设施,在空间建设上和文化演绎上都做到了真正的红绿融合!我们已经在着手策划一些研学项目,要把我们花城村的故事讲出去。”马国需兴致勃勃地讲述关于自己对花城村研学发展的设想。

2024年,花城村依托村内的蓝莓基地开展了花都邝维煜小学“岭南绿美第一村”学农研学之旅等活动,“当时老师和孩子们都反映很不错,今年我们除了农学、自然类课程以外,还会加入红色文化课程,到时候内容会更加丰富。”朱文坚说。

为进一步做好研学产业,花城村还申报自然生态类科普宣教点,被列入“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第二批生态科普宣教点”。

以绿为基、由绿及美、由美到富。花城村凭借1.7万余亩公益林资源,探索实施碳汇交易,打造广东首个富碳村,为生态价值转化开辟新实践样本。

还有不少投资方慕名而来。总投资1.06亿元的狮子峡生态旅游项目已落地,漂道建设完成60%,溯溪项目已开放,预计今年5月全面投入运营,为当地及周边游客提供全新生态旅游体验,带动绿美经济发展。

“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红四师’文化旅游景区、森林康养基地等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举办‘岭南绿美第一村’招商大会,并总结全民共建经验,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样板。”徐耀华介绍道。

围绕“岭南绿美第一村”建设的契机,花城村充分整合了本底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全民共建共享机制,持续在“红绿融合”特色优势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花城村成为留住本村人、吸引外来人的岭南绿美乡村。

在这里,“绿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自觉;“共建”不是一阵风潮,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这座兼具“三花”之名的岭南乡村正以它的探索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终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完美统一。


转载来源:南方农村报




今天是第47个中国植树节。近期,广东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造林活动,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北部的花山镇花城村也不例外。

早在上个月的25日,花山镇的镇、村干部及群众就已经在花城村种下了2025年的第一批新苗。绿化美化,正成为花城村里的新民俗。

这个名字里自带绿意的乡村,如今处处生机盎然:15里宫粉紫荆长廊如粉色云霞蜿蜒村道,红色文化公园村民漫步其间,零碳光伏板在民居屋顶泛着微光,绿美小菜园里蔬果飘香,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狮子峡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项目雏形初现。

98年前,红四师在此成立,铸就革命丰碑;如今,花城村赓续红四师精神,开创出一条全民共建绿美乡村之路。


图片
紫荆绿廊大道

一个新目标 打开村民心房


花城村的故事,始于一场破局之战。

作为原花县县城旧址,这里坐拥14.9平方公里生态腹地,西接城区、东邻白云机场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然而,“守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困境曾长期困扰村庄:98年前红四师在此播撒的革命火种逐渐蒙尘,青山绿水生态价值未被激活,村道破旧、农房斑驳、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花都区委组织部派驻花城村驻村干部马国需回忆:“村民常说‘我们村有故事,但故事锁在巷子里;有风景,但风景藏在深山里’。”

图片
改造前的花城村

转机始于2024年的春天。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牵头下,联合省林业局、广东狮子会等14支先锋队前往花城村开展植树活动,一场绿美蝶变就此拉开序幕。

“花城村兼具‘三花’美名,绿美本底好,红色底蕴深,完全可以发力打造为‘岭南绿美第一村’。”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崔建军在植树活动上的一席话,点燃了花城村沉寂已久的激情。

有了发展目标,花山镇便开始组建专家顾问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中共广东党史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农科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加入,为“岭南绿美第一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随后,花山镇与广东乡村振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专家顾问团指导下,制定了《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岭南绿美第一村”发展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以人居环境整治重塑生态基底,以红绿融合激活文化基因,以全民共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规划的深入推进,“岭南绿美第一村”成了花城村的“热点”。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怀疑,到一点点发现村庄变美了,慢慢转变思路打开心房,愿意跟着镇村干部们去一点点发掘美,创造美,共同扮靓花城村,建设“岭南绿美第一村”。

三个新做法 绿美成为新民俗


花城村的蝶变密码,藏在“三个一”创新机制中。

一支主力军——区、镇、村协调联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村镇干部带领村民改造庭院、参加绿美建设。“最难的是改变观念,重点是要多从村民角度考虑问题。”马国需记得,在小菜园项目推进时,一位老太太不舍地里的木瓜,花山镇副镇长徐耀华便与施工队商量,等木瓜收成后再施工,老太太一听连忙拍掌叫好说:“这样好!这样好呀!”

一套奖励制——将绿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量化成“美丽存折”。花城村每季度组织“绿美庭院”评比,发放奖金、证书,进一步掀起植绿爱绿热潮。同时结合积分制等方式,将“岭南绿美第一村” 建设工作与村民经济收入挂钩,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

一个文化IP——萌态可掬的“蓝莓宝宝”化身绿美使者。这个以花城村特色蓝莓产业为灵感设计的卡通形象,手里时而拿着木棉花、时而拿着另一特色产业的鱼苗,出现在花城村的各个文化墙上。“孩子们指着‘蓝莓宝宝’说花城村亮点,比干部喊破嗓子宣传都管用!”邝维煜小学老师笑道。

图片
花城村特色IP——“蓝莓宝宝”

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更添亮色。通过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省委社会工作部、花山镇、花城村分头发动各类企业家、乡贤等,通过捐资捐物、无偿参与绿美乡村建设等方式,助力绿美花城生态建设,累计收到各类捐款达300万。

为表彰纪念为花城村绿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乡贤等社会各界人士,花城村干部群众还主动要求在“乡贤林” 立石刻名。

图片
全员共建的乡贤林里,黄花风铃木已盛开 

最让村民自豪的是全村零碳光伏项目,40户民居安装的中式风格光伏板,既保留岭南建筑风貌,又实现村集体、光伏企业、村民三方增收。“以前嫌光伏板丑的邻居,现在天天追着问什么时候轮到他家安装!”村民王伯看着屋顶上的光伏板,满脸笑意。

自“岭南绿美第一村”的建设启动以来,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协调联动,共同推进19个大项任务及46个子任务,改造全村道路、农房风貌,绘制五大主题文化墙,建设15里紫荆绿廊,打造绿美庭院、小菜园、小水塘等绿美元素,推进污水管网改造、三线下地工程等。

图片
绿美小菜园

绿树、繁花、瓜果蔬菜等绿美元素的点缀让花城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花城村,在拥有了漂亮颜值和有趣灵魂之后,继而成为了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平行于城市的特色价值空间。

多个新价值 全民共建共享


“我们花城村可是红四师名副其实的诞生地!我们现在按照红绿融合的思路,做好绿美元素,搞好基础设施,在空间建设上和文化演绎上都做到了真正的红绿融合!我们已经在着手策划一些研学项目,要把我们花城村的故事讲出去。”马国需兴致勃勃地讲述关于自己对花城村研学发展的设想。

2024年,花城村依托村内的蓝莓基地开展了花都邝维煜小学“岭南绿美第一村”学农研学之旅等活动,“当时老师和孩子们都反映很不错,今年我们除了农学、自然类课程以外,还会加入红色文化课程,到时候内容会更加丰富。”朱文坚说。

为进一步做好研学产业,花城村还申报自然生态类科普宣教点,被列入“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第二批生态科普宣教点”。

以绿为基、由绿及美、由美到富。花城村凭借1.7万余亩公益林资源,探索实施碳汇交易,打造广东首个富碳村,为生态价值转化开辟新实践样本。

还有不少投资方慕名而来。总投资1.06亿元的狮子峡生态旅游项目已落地,漂道建设完成60%,溯溪项目已开放,预计今年5月全面投入运营,为当地及周边游客提供全新生态旅游体验,带动绿美经济发展。

“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红四师’文化旅游景区、森林康养基地等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举办‘岭南绿美第一村’招商大会,并总结全民共建经验,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样板。”徐耀华介绍道。

围绕“岭南绿美第一村”建设的契机,花城村充分整合了本底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全民共建共享机制,持续在“红绿融合”特色优势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花城村成为留住本村人、吸引外来人的岭南绿美乡村。

在这里,“绿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自觉;“共建”不是一阵风潮,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这座兼具“三花”之名的岭南乡村正以它的探索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终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完美统一。


转载来源:南方农村报


☆ ☆ ☆   项目推荐   ☆ ☆ ☆

  • 广东省 · 扶残服务
    促进残疾人就业
  • 广东省 · 扶残服务
    狮爱行动工作站
  • · 扶残服务
    星梦同航
  • · 扶残服务
    南粤扶残·艺海友爱
  • · 扶残服务
    无障碍促进